贴水而行:“千里江入淮”运河历史文化考察
——张秉正教授团队江淮运河考察记
大运河申遗以来的十年间,我和我的团队走完了隋唐大运河,京杭大运河及浙东运河三条运河,屈指行程近万里,特别是对大运河沿线进行了系统性的历史文化考察,初步摸清了运河历史文化的家底。作为世界文化遗产,大运河是一座尚未完全挖掘的宝藏。承载几代人梦想的引江济淮运河工程,又从2016年12月29日正式开工,成为举世瞩目的安徽省“一号工程”。历时多年,克服重重困难,而今引江济淮一期工程已顺利完成,引江济淮二期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实施,千吨轮奔驰在南北黄金水道上。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、文化效益、生态效益也日益凸显。古老的江淮运河,正随着引江济淮工程的逐步推进和完善,以一种新的面貌惠泽江淮大地,焕发出蓬勃的生机。作为大运河文化研究的学者,千年追梦,江淮运河作为中国第二条南北水运大通道的开通,一江清水润江淮,重塑了区域交通格局,对经济发展、生态保护、区域协调及社会民生产生深远的影响,值得深入研究。引江济淮工程是中国跨流域调水与生态治理的里程碑式工程,其价值意义不仅在于水资源调配本身,更是国家战略格局调整、生态文明转型和区域协同发展的立体化实践,需从多维视角进行系统性剖析。因此可以说长江,淮河“牵手”,打通了南北水域的大动脉,安徽水运的历史将会重新书写。踏上考察的路上,我和我的团队都难以抑制内心的兴奋。
考察组在桐城。
一、考察缘起
回顾引江济淮工程的历史,最早可以追溯到22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开凿的沟渠。《史记·河渠书》载:“于楚,西方则通渠汉水、云梦之野,东方则通江淮之间。于吴,则通渠三江五湖。”楚国后期,国都北迁,溯江依淮,定都寿春,吴楚文化渐趋交融。三国时期,曹操问鼎江淮,欲从六安到合肥开凿一条运河以济水运,因膨胀土地质灾害然旋开旋埋,终未遂愿。新中国成立以后,江淮大地历经数次较为严重的旱涝灾害,毛泽东主席发出“一定要把淮河修好”的重要指示。1953年,毛主席在视察之际,与时任安庆地委书记傅大璋的谈话时问道:“淮河的水位比长江高多少?要不要把合肥附近的将军岭切开,在洪水季节把淮河的水调一部分到长江来,以减轻淮河下游的压力?”然而由于经济、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,这一宏伟蓝图一直未能实施,但沟通江淮的梦想几乎成为江淮儿女心中难以抹去的执着。党的十八大以后,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日益提升,国家对水利工程的重视和投入进一步加强,引江济淮工程被纳入国家重大战略工程,成为安徽省的“一号工程”进行规划实施。历时多年,克服重重困难,而今引江济淮一期工程已顺利完成。
枞阳鲟鱼鱼道。张秉正摄
贴水而行。对于这一水道的考察,一是“恋水情节”使然。十年行走大运河沿线进行了较为系统性的历史文化考察,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,打好了具有如何田野考察的基础。二是,江淮运河沿线拥有着大量的文物古迹、历史遗存、自然和人文景观。可以说,江淮文明的肇起与发展,与江淮水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,江淮水系孕育了江淮文明,滋生了江淮文化,对江淮大地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。三是“乡土情结”。作为安徽大运河研究中心的一名成员,在安徽新开劈宏伟的大运河工程之际,更应当以积极的姿态,热情的参与记录和聚焦江淮之地的自然生态,社会人文,工程建设,沿河两岸人民的动人故事。展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变迁。深入表现出大河的壮美与厚重。四是随着引江济淮工程的实施,江淮水系又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反哺江淮儿女,古老的河湖在新的时代焕发出了生命力。身为大运河文化研究者,从人类与河流、土地、家国情感联系的角度,进行跨学科的研究与扎实的田野考察,用口述史、影像、文字构建江淮运河研究的立体叙事通道,抓住“流域模式”的内在特征,以“水脉”与“文脉”的互动,构建历史文化与当下的对话,再现还原而重塑景观,使之耳目一新,展现这条大运河鲜活的生命力,从而书写“运载千秋”的新篇章。
合肥派河船闸。张秉正摄
二、考察目的与对象
我们对于这一水道的文化考察,通过江淮运河沿线历史人文古迹的寻访,了解江淮运河沿线的历史人文和风土人情。同时,对今天引江济淮工程的考察,认识这一宏伟工程的伟大成就,探究其所蕴含的管理思想、生态思想,进而提炼出其所蕴含的伟大时代精神。通过对运河水脉的考察,梳理其滋生的文化脉络,同时再通过运河文脉的认识,对这一新时代的运河水道的综合性发展利用提供素材,从而进行古今运河之间的文化对话,让新的运河承载古老的历史文化内涵,实现新运河在物质、管理、精神、生态等多方面的综合利用和提升。
基于这一考察目的,我们这次考察的对象,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;
一是引江济淮工程的重要设施,主要包括港口、水利枢纽、涵闸等;
二是文物古迹,主要包括古遗址、古城、古镇、古水利设施、古建筑、窑址、酒坊遗址和文化场馆等;
三是自然资源,主要包括自然河流、湖泊、湿地、圩田、山川等自然景观;
四是风物人文,主要包括沿河人民的生活方式、精神面貌,形成的民俗文化、人文传说和重要的戏曲、技艺、饮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淮河正阳关大秧歌。张秉正摄
三、考察思路与认识
通过上述对象的考察,我们立足运河水脉,聚焦运河文脉,主要在物质文化、制度文化、精神文化、生态文化四个方面,对引江济淮工程加以认识。
一是物质文化层面,引江济淮工程沟通了长江与淮河。江淮之间自古以来便是人类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,留存了大量的人类生活遗址,形成了厚重丰富的江淮文明。马鞍山含山县的凌家滩遗址,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,考古发掘表明,该遗址已存在一定规模的水利设施,具有明显的等级分化现象,形成了较为发达的人类文明,对良渚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,是长江中下游文明的先锋区域。安庆、铜陵地区的众多矿业遗址,沿着江淮水系密集分布,这些资源如何通过江淮水陆交通,进行矿产资源的运输、传播?所形成夏商时期的自然资源运输网络,对中原地区青铜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?寿县的寿春城遗址、武王墩遗址,反映出楚国国都北迁后呈现出什么历史面貌,江淮之间吴楚文化怎样进行传播和交融?此外,合肥的三官庙遗址、蚌埠的双墩遗址、禹会遗址、阜阳的尉迟寺遗址、宿州地区的小山子遗址,淮北的石山孜遗址,周口的平粮台古城遗址、商丘的大王庄遗址等如何展现出江淮地区早期文明?江淮水系沿线的窑址如寿州窑、繁昌窑、萧窑、烈山窑等,这些都在江淮地区。特别是寿州窑位于淮南市,属于江淮地区的一部分。还提到安徽古窑址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,隋唐宋金时期窑址最多,分布在芜湖市繁昌区、宣城市泾县等地。此外,寿州窑、繁昌窑和萧窑的窑业聚落的形成与演变如何?这些都是江淮地区的重点窑址。酒坊遗址(有酒如淮,黄淮名酒就产在淮河中国南北分水岭上,如濉溪长丰街酒坊遗址的发掘)有着什么样的分布特点和呈现?通过这些古老的遗址认识,可以勾勒出江淮之间的文化传播情况。
水上立交桥淠河渡槽。张秉正摄
在水利设施建设上,江淮之间一直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工程建设,春秋战国时期的芍陂水利系统,发展成为后来的安丰塘,是我国古代水利设施的代表性工程。蚌埠的浮山堰遗址、五河清代渡口(码头)遗址、临淮关古码头遗址、淮安的高家堰遗址、天妃坝遗址、顺黄闸遗址、板闸遗址等水工设施,在时代上,从春秋跨度到清代,这些水利实施反映了江淮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水利建设水平,又如何展现古代江淮地区治水历程?今天的引江济淮工程沿线建设的港口、水利枢纽、涵闸、渡槽,诸多具有世界领先地位和技术水平,如在今天破解了江淮分水岭膨胀土这一千年难题?各水利枢纽如何保障航运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?水利渠道的边坡处理如何解决水质的稳定?这些问题的解决反映了当今我国什么样水平和技术成就?通过古今水工设施的比较,它们之间又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和关联?通过这些水利设施的解读,我们可以真切领略中国劳动人民的超凡智慧。
二是制度文化层面,引江济淮工程涉及流域广泛,流经沿江冲积平原、江淮丘陵、淮北冲积平原区域,地理环境复杂多样,对于这一流域的水利工程,需要涉及不同行政区域和地理单元的规划、管理。在航线的规划设计方面,在引江济巢段的兆河线的走向上,通过凤凰颈枢纽引水是最为理想的航道,但是涉及淡水江豚自然保护区范围,在航道方面的管理提出了严格要求,还有引江济淮工程枞阳水利枢纽建设时,面临最大的困难是生态环保压力。其中,在鲟鱼镇,这段长江鲟鱼活动产卵的重要区域,受生态环境、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,鱼类的产卵场所和洄游通道被破坏,鱼类栖息场所减少,导致洄游性鱼类的种类减少。为守护这片水域,保障鱼儿的正常洄游产卵,在引江工程规划阶段,设计者便对流域鱼类迁徙、繁殖等方面存在的影响进行调研。通过多方面考虑,设计者们通过利用老河道及已有涵闸增设过鱼设施,并增设了增殖放流站,让水生动物洄游时通过大坝的方式,为鱼类打开“生命通道”,使其能够正常洄游产卵,进行繁衍。在引江入巢线路的布局方面,对于这样的航道如何处理?由于巢湖水质污染,难以满足引江济淮的水质要求,对此涉及两个问题,一方面绕过巢湖,另开一条航道,但需要花费大量的经济投入;另一方面是对巢湖进行水域治理和提升利用,则需要面临长时间的环境改善过程。为此,在这一航道的规划方面,设计者反复探讨,提出了局部利用巢湖水域与局部开河的小合航线规划思路。在肥西的江淮沟通段,河道航线建设需要通过淠河总干渠,其实施则影响到上游的水源供给,难以保障合肥城市的供水需要,对于这一问题如何解决?设计者选择在位于江淮分水岭北侧区域,建设一处横跨引江济淮运河,可通水行船的“水桥”渡槽,形成了二水上下垂直分流的特殊工程,这样的设计可谓是巧夺天工,起到了景观与功能的完美结合。在江水北上航道,一期工程利用西淝河通向河南地区,二期工程利用沙颍河、涡河、淮河延伸线三路并行,通向商丘和宿州、淮北地区,有效缓解这一区域水资源短缺的现状。这些线路设计的制定,体现出新时代水利工程的哪些规划理念和管理制度?这些路线又是如何能够使航运、灌溉、生活用水有机融合,体现了水利工程的哪些运行制度?江水北上,如何保障民生,改变区域的用水现状,背后所体现了什么样的工程理念,凡此等等,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探讨和思考。
引水长江,枞阳引江枢纽。张秉正摄
三是精神文化层面。引江济淮工程位于江淮之间,这一区域自古以来便孕育出丰富多彩的各种文化。如长江边独具特色的枞阳歌、桐城歌,它们与黄梅戏、徽剧有着什么样的关系?合肥的庐剧具有着什么样的艺术特色?淮河流域的花鼓灯、花鼓戏、泗州戏、琴书等如何产生?淮河流域的大禹传说、哪咤闹海故事、八公山的仙道传说的历史背景是什么?涡颖河流域的老庄哲学、老庄故事有哪些,体现了人与水之间的哪些关联?这些思想的产生,与淮河水系又有着什么样的历史渊源?今天的引江济淮工程,建设了众多的防洪区、蓄水区,涉及大量的移民,对于安土重迁的中国老百姓而言,这无疑是一次次艰难的抉择,这背后又有着哪些感人的故事,反映出新时代江淮儿女哪些可歌可泣的精神情怀?这些也都是引江济淮工程背后值得挖掘的内容。
四是生态文化层面。引江济淮工程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,从菜子湖生态公园的打造,到肥西百里廊道的建设;从凤凰颈水利枢纽的改建,到巢湖的生态治理提升;从瓦埠湖湿地的保护,到颍州西湖的建设;一系列的生态方面的投入与建设,都赋予了这一水利工程最为鲜活的时代生命力,使其不仅仅是满足航运、灌溉和饮用之需,更是一条充满活力的文化之河、生态之河,这是以往的水利工程较少具备的特点。对于引江济淮的这一特点,我们如何去认识,去解读,去提炼,这些生态建设的背后,所体现了什么样的时代理念?这一工程所体现了什么样的时代生态建设特点?也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内容。
长江浩荡,淮水汤汤。此次江淮运河之行,是与时光的对话,历史文化的对话。是一篇《水脉书》和《文脉书》。也是一篇人类与自然历史与未来的如何共生关系的探讨。(张秉正 淮北师范大学教授,安徽大运河研究中心研究员;张甦 安徽大学考古学专业博士研究生)
用户登录